回望过去十年A股策略,国内大部分景区都以“建景区、引IP、卖门票”为主要发展方式。但是这两年沉浸式文旅的发展愈演愈烈,竞争越来越激烈,我们站在新的时间节点上,迎接着新的课题和思考——如何运营游客的体验。
2025年的游客,不论是消费心理还是消费习惯,都呈现出与以往截然不同的行为逻辑:
有人愿意多花点钱,省去体验项目排队的时间有人愿意为最好的观景位置,购买溢价的VIP席位有人刚刚结束旅行,就已被下个月的新主题种草有人不想再专程去景区,而是希望在逛商场、聚会时,顺便能体验一下有人愿意为了社交、仪式感或其他的情绪价值而多付费还有人已经习惯了先进去随便逛,再为想要的体验单点付费这些看似零散的变化,其实折射出的是整个文旅消费逻辑的转变,技术的发展、消费者心理的成熟,加上文旅行业的供给过剩,让行业逐渐从卖门票转向卖体验,从一刀切的产品走向个性化的满足。
因此,我们尝试总结了六个值得关注的游客消费习惯变化,希望能为大家带来一些新的思路和启发。
从看表演到走进故事
把数字互动变成走进文化的入口
展开剩余95%过去二十年,景区的文化呈现方式从展板、导游讲解,到语音导览,再到互动装置和数字光影。刚出现时很新鲜,但如今几乎成了各大景区的标配。无论是古镇夜游还是博物馆展陈,全息投影、裸眼3D、沉浸式光影看上去都差不多,游客看得多了,反而不容易形成记忆点。
游客心声解读:“灯光秀挺好看,但去哪儿都是这一套,看多了就没啥感觉。我更想通过数字体验把文化和故事真正玩明白。要是能在游玩的过程中触发剧情、自己动手参与考古,甚至跟虚拟的历史人物聊几句就更好了。”
如今,人们更在意有没有深度和代入感。数字技术能让他们不光是看,而是在故事里行动、解锁、推动发展。这种沉浸感比单纯的视觉刺激更有价值,更容易留下记忆和分享。
在沉浸式数字文旅的设计里,最重要的一点是让游客真正“走进故事”。现在的XR、AI、数字人等技术,已经能把历史场景重现出来,让人仿佛穿越到过去。可光有画面还不够,互动也要更深入。
游客需要通过自己的选择推动剧情,比如在考古小游戏里亲手挖出文物,或者在文物修复环节中一点点完成拼接,也可能是进入一段角色扮演,和故事里的角色发生关联。
【案例借鉴】
01 Historium VR重温布鲁日的历史
在比利时布鲁日,有一个叫Historium的沉浸式体验馆,项目的核心是VR体验。游客戴上头显,就能穿越回15世纪的布鲁日,跟随一位年轻学徒的脚步,走过码头、作坊、集市和教堂,感受当时的城市生活与商业繁荣。整个体验并不是简单的“看风景”,而是通过故事串联,把人真正带进那个年代。
02 阿布扎比卢浮宫 量子穹顶VR大空间
2025年7月,阿布扎比卢浮宫推出沉浸式数字项目“量子穹顶”,用虚拟现实技术重构博物馆对历史文化的展示方式。该项目融合艺术、历史与科技,打造了一个沉浸式VR大空间体验,引导观众走进历史。
运用VR大空间技术,把游客带进一场约30分钟的沉浸式旅程。跟随导游走进古罗马的街道,在庙宇和市集之间感受帝国的繁华。
随后进入中世纪巴格达的“智慧之家”,被满屋的典籍与星象环绕,和学者们一起探讨知识,最后来到莫卧儿王朝的湖畔宫殿,亲历王室礼仪与文化盛景。整个过程像一部电影一样被串联起来。
不卖门票,卖体验
把“时间”变成产品
在经济下行时期,门票的价格稍高一点都会让人犹豫。相比之下,免费开放的空间更容易把人吸引进来,降低了门槛,反而变成了最强引流工具。只要环境氛围足够吸引人,游客自然愿意为更深入的体验买单。
解读游客心声:“别一进门就收我100块,我还没看到里面是什么样呢。要是不好玩,不就亏了吗?你先让我进去看看,要是觉得有意思,该花的钱我肯定愿意花。”
这是一种新的价值逻辑,就像玩手游一样,下载安装不要钱,真正的收入来自皮肤、装备和专属体验。对文旅项目来说,也要从卖门票转变为卖体验,让场馆本身变成一个消费平台。
真正落地时,关键在于把免费区和付费点设计好。免费区是“钩子”,第一眼就要打动人,比如巨型装置、IP打卡点或光影序章。付费点是“刀刃”,要提供只有在这里才能体验的互动或服务,这样才能真正让游客觉得值得。
而数字化的分时预约、动态定价和客流调度,则可以让整个过程更顺畅,还能和内容结合,把“入场时间”变成“故事开场”,把“人群分流”变成剧情推进,将等待的过程设计成剧情预热或互动小游戏。
【案例借鉴】
01 Netflix House
Netflix(网飞)把旗下的影视IP做成了一个超大型的沉浸式体验馆,名为Netflix House,将于2025年11月在费城和达拉斯的购物中心开设首批常驻空间,未来还会在拉斯维加斯建旗舰馆。
Netflix House采用了免费入场的形式,游客可以随便逛、随意拍照,但如果想要进入《怪奇物语》的沉浸式密室,点一份《纸钞屋》主题鸡尾酒,或者参与《鱿鱼游戏》的互动挑战,就需要单独付费体验。
02 哈利波特官方沉浸式旗舰馆
华纳兄弟在纽约开设的哈利波特官方沉浸式旗舰馆,是“沉浸+零售”结合的典型案例。
游客进馆不用买票,商品区、互动区和打卡区向所有人开放,所有人都能沉浸在这个神奇的魔法世界中,通过免费的方式,营造出了非常高的亲近感。
项目真正的收益点,来自付费的 VR 飞行体验《飞越霍格沃茨》、角色扮演式的魔杖互动环节和高价限量版的周边商品。
不想排队?花钱买时间
把时间变成高价值的商品
沉浸式体验最怕“出戏”。长时间排队和人群过度拥挤,都会让人从沉浸状态中跳脱,景区里再多、再好玩的体验项目也无法弥补这种不好的体验感。游客愿意为不拥挤和不排队付费,其实是在为更完整、更连贯的沉浸感付费。
所以,“确定性”变得格外重要,我们可以把它当成是一种保障核心体验的基础设施。
解读游客心声:“排两个小时只玩五分钟,再好的心情也没了。如果能让我少排队、不挤人,我愿意多出点钱。”
在项目的实操的过程中,最简单的办法是分时预约,让大家按时间段进场,不用一窝蜂挤在一起。
设计快速通道或VIP票,让人们在最想玩的项目上少排队、不排队。如果条件允许,还能做一些夜场、清晨的特殊专场,把人流控制下来,营造更舒服的氛围。
排队环节也可以做文章,别只是让人傻等,加点小剧情、小互动,让等待成为进入正片之前的预告片。
【案例借鉴】
01 迪士尼里的Genie+和Lightning Lane
迪士尼很早就把“时间”做成了产品。游客购买Genie+就能预约指定项目,如果再加钱选择Lightning Lane(单项快速通道),能免排队直接体验。
在2024年公布的数据里,Lightning Lane已经占到部分乐园单日收入的20%以上,成为新的现金牛。
游客愿意付费,购买不排队、不拥挤、能顺利玩到重点项目的安心感,这种安心感,正是沉浸式体验最重要的基础。
02 环球影城马里奥乐园
环球影城的马里奥乐园几乎天天爆满,高峰期动辄要排两个小时。为了避免游客因为长时间等待而错过重点项目,乐园推出了带入场时间的快速通行证,只要额外付费,就能在指定时间直接入场。对很多跨城甚至跨国来的游客来说,时间才是最稀缺的资源,花点钱省下排队的功夫,往往比门票更值。
未来,一个沉浸式文旅项目到底运营得好不好,很大程度上要看它能不能把那些影响体验的不确定因素拆解开来,再设计成不同档次、能带来明确价值的“确定性”产品,最终让游客心甘情愿的买单。
一次不够,还想再来
靠不断更新的内容,把游客变成回头客
景区更新的关键在于持续制造新鲜感,而这种新鲜感并不一定要依靠大规模建设。它可以来自新的故事线和任务,也可以通过已有元素的重新组合带来不同体验,还能通过活动或打卡点吸引游客再次到访。
对一些资源有限的景区来说,重点是从工程思维转向活动思维,用小而美的的方式创造变化,让游客觉得每次来都有新惊喜。
现在的数字技术让这种“常来常新”更容易实现。过去要换一次主题,需要大量人力物力,而现在AI可以快速生成剧情脚本、NPC对话、视觉概念。一个线下空间,国庆节是国风元宇宙,圣诞节又能变成奇幻雪世界,成本大幅降低。
未来还有一个很关键的方向,就是给游客建立“数字分身”。游客在景区里的每一次游玩、完成的任务、收集的数字藏品,都能被记录下来。这样就能变成后续复游的触发点。比起传统的广告推送,一句“你上次没完成的剧情,现在已经更新了”,更容易勾起兴趣,再来一趟。
【案例借鉴】
01 ABBA Voyage虚拟演唱会
这是伦敦近两年最火的沉浸式演唱会项目。舞台上没有真人,都是通过前沿的虚拟投影和灯光效果,让观众穿越回到70年代,亲眼看到ABBA乐队在巅峰时期的演唱实况。
最开始,很多人都是抱着情怀去打卡的。但运营方没有让演出停留在同一种固有的模式,他们不断更新曲目单,让观众下一次再来时,能听到不同的歌,感受到不同的氛围。
在票型设计上,也做了巧妙分层,舞池票让观众能和虚拟乐队一起蹦迪,包厢则更适合小团体聚会。这样一来,演出从一次性的打卡体验,变成了有空就想再来的选择。
02 Outernet London沉浸媒体空间
如果你路过伦敦市中心的托特纳姆宫路口,一定会被Outernet吸引停留。这个巨型沉浸媒体空间四面环绕着超高清巨幕,播放的内容根据不同的时期和主题持续更新。今天可能是沉浸式音乐视频,明天是艺术展览,后天又变成品牌快闪。
关于Outernet的更多介绍,可戳此阅读:数字客厅+互动秀场+文化地标,解析Outernet London如何成为引爆文旅与社交热度的城市新地标
从景区式打卡转向逛街式游园
让沉浸体验变得碎片化,融入日常生活半径
逛街式旅游的流行,源于准确抓住了当下游客的三种特点——时间碎片化、消费冲动化、体验即时化。把“旅游”巧妙地放进生活之中,相比传统的长线出游,这种方式更轻巧,也更贴近生活。
游客心声解读:“我不想专门请一天假、做攻略、跑到郊区去玩,那样太累了。我更希望和朋友逛街、散步的时候,顺便能进去玩一个小时,轻松点、不费劲,还有点小惊喜,这样才像生活的一部分。”
选址的关键是获取优质流量,不一定非要扎堆在商场里。预算充足,可以选择核心商圈或交通枢纽,预算有限,则要靠策略,比如进驻城市更新区、零售或餐饮,做店中店,或者用社交媒体的热度带动人流。
此外,业态也得融合在一起,礼品店可以是剧情里的神秘商店,餐厅可以是故事里的精灵酒馆,让玩、买、吃彼此交叉,让消费成为整个体验的一部分。
【案例借鉴】
01 Netflix House(费城 / 达拉斯)
又要谈到即将开业的Netflix House,选址在城市中心的商场里,你本来是来逛商场、买衣服,走着走着就能顺路进入《怪奇物语》的沉浸场景,或者在《鱿鱼游戏》的副本里挑战一番。Netflix House把沉浸体验融进了人们日常逛街的动线上,不用提前买票,也不用专门腾出一天时间,只要路过就能随时体验。
02 LV沉浸式巨型邮轮(上海)
Louis Vuitton在上海搭建了一艘巨型邮轮造型的快闪空间 The Louis,只需提前预约就能入场。设有Trunkscape行李箱艺术装置、Visionary Journeys等主题展区,还有互动展厅、手工工坊和多功能咖啡厅。一路走下来,就像完成了一次迷你航行。
最重要的零售环节,被巧妙地融入到动线中。购物、艺术、设计和社交体验被自然地打包在一起,整个过程就像一段轻松的邮轮漫游,让人不知不觉沉浸其中。
关于巨型邮轮 “The Louis”项目的更多介绍,可戳此阅读:新地标!LV把全球唯一的沉浸式巨轮「The Louis 路易号」开进上海,引发城市文旅现象级热度
好位置值得溢价出售
售卖不同的体验感和参与感
在沉浸式体验的项目里,位置往往决定了感受。剧场里前排和后排的差距不用多说,户外活动中站在人群里和坐在观景台上,氛围也完全不同。定价的差异,其实就是在卖不同层次的体验。很多游客愿意花钱,就是想换来更舒服的环境和更完整的沉浸感。
游客心声解读:“同样是看烟花,挤在人群里和坐在露台上,心情完全不一样。来一趟不容易,我想把最好的体验留给自己。”
在项目设计的阶段,我们可以绘制一张情绪地图。哪些位置能带来最强烈的体验,哪些地方适合营造私密感,哪些角度最适合拍照和分享,需要提前规划。
“好位置”不能只是一个编号,它需要带点情绪化的名字,能营造氛围,也能激发期待感。
位置可以和服务打包在一起,比如配备专属侍者、提供定制餐饮或快速通道,把座位升级成一份完整的礼遇体验。
【案例借鉴】
01 纽约摩天大楼沉浸式观景台
位于曼哈顿的摩天大楼沉浸式观景台,原本只是个普通的观景台,如今被改造成沉浸式艺术空间。镜面地板让人像漂浮在半空,全景天窗把纽约的天际线铺开在眼前,光影互动则让观景变得更像一场沉浸式的体验。
普通票 42 美元,如果升级成含夜间灯光秀和鸡尾酒的套票,价格能到 73 美元。大家掏钱买的,不只是风景,而是“站在纽约之巅”的独特氛围。
02 上海Ultraviolet沉浸式餐厅
Ultraviolet是一家沉浸式的多感官餐厅,整间餐厅只摆了一张桌子和十个座位。灯光、音效、影像都会随着菜品而变化,每一道菜都是一场小型演出。
虽然价格不便宜,但依旧一座难求,因为这种独特的感官体验,在别处无法复制。
03 迪士尼乐园的烟花最佳观赏位
在迪士尼,夜晚的烟花是必打卡项目,很多游客往往要提前一小时去占位。乐园顺势推出了“烟花套餐”。
提前预留好最佳位置,还配上甜品和饮品。虽然价格更高,却依旧供不应求,因为它带来的是一种轻松、惬意、能和家人一起静静欣赏烟花的美好时刻。
当一个“位置”被包装成了“情绪席位”,它就会变成一段能被记住、被分享的高光体验。这才是位置溢价的真正价值。
本期总结
好啦,六个方向都说完了,总的来说就是:
故事感才是沉浸的魂,游客需要走进文化和剧情景区卖的不再是门票,而是体验把“时间”商品化,少排队、不拥挤就是价值复游得靠持续更新来驱动,让人常来常新沉浸式体验要融入日常场景,成为顺路就能体验的惊喜而位置也能成为商品,不同的角度和氛围就是不同的价值这六个方向互相关联,一环扣一环,共同勾勒出未来文旅的底层逻辑。
未来的沉浸式文旅行业,谁能把体验做得足够打动人心,把时间和空间设计得高效又灵活,把复游和便利做到极致,谁就更可能在下一轮竞争中占据先机。
而真正的较量A股策略,现在才刚刚开始。
版权声明:如需转载请告知,并注明出处。本文所涉案例仅用于行业研究与学习交流,不作商业用途。文中图片素材均来源于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若涉及版权问题,请留言告知,我们将及时处理。发布于:湖北省汇盈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